在体检或者就医检查时,我们有时会听到医生说“脾稍大”。那么,脾稍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脾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之一,它就像一个“过滤器”,对血液起着过滤和净化的作用。当病菌、异物等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后,脾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会将其清除。此外,脾还参与免疫反应,能产生抗体,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同时,在胚胎时期,脾还有造血功能,出生后虽然造血功能基本消失,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人体出现严重造血障碍时,脾可以恢复部分造血功能。
脾稍大指的是脾脏的大小超出了正常范围,但超出的程度相对较小。正常情况下,脾脏在肋弓下一般不能触及。如果在体检时,医生通过触诊或超声等检查手段发现脾脏比正常略大,但没有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就会描述为脾稍大。不过,不同的检查方法对于脾大小的判断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超声检查时,成年人脾脏的长径一般不超过12厘米,宽径不超过7厘米,厚径不超过4厘米,如果测量值略高于这些标准,就可能提示脾稍大。
脾稍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感染因素是常见原因之一,比如病毒感染,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在患病期间就可能出现脾稍大的情况。还有细菌感染,如伤寒,也可能导致脾脏轻度肿大。血液系统疾病也会造成脾稍大,例如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在脾脏内浸润,会使脾脏体积增大。另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也可能累及脾脏,导致其稍大。
大多数情况下,脾稍大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很多人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但如果脾稍大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脾稍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引起腹部隐痛、腹胀等不适。而且,脾脏功能亢进时,会破坏过多的血细胞,导致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减少,从而出现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
如果发现脾稍大,首先不要过于紧张。医生一般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其他相关检查来综合判断病因。如果只是单纯的脾稍大,没有其他异常,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只需要定期复查,观察脾脏大小的变化。如果脾稍大是由疾病引起的,就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就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可能需要进行化疗、放疗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