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常常会引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为了有效控制这些症状,临床上会使用各种化疗止吐药。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类常见的化疗止吐药。
5 - 羟色胺 3 受体拮抗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化疗止吐药。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胃肠道嗜铬细胞释放的 5 - 羟色胺与 5 - 羟色胺 3 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兴奋,达到止吐的效果。常见的药物有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等。昂丹司琼是第一代 5 - 羟色胺 3 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急性呕吐,一般在化疗前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格拉司琼的止吐作用比昂丹司琼更强,作用时间也更长,对迟发性呕吐也有一定的疗效。托烷司琼具有双重作用机制,不仅能阻断 5 - 羟色胺 3 受体,还能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止吐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神经激肽 1 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型的化疗止吐药,它主要通过阻断 P 物质与神经激肽 1 受体的结合来发挥止吐作用。这类药物对急性和迟发性呕吐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尤其对于高致吐性化疗方案引起的呕吐。代表药物有阿瑞匹坦、福沙匹坦等。阿瑞匹坦通常与 5 - 羟色胺 3 受体拮抗剂和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止吐疗效。它可以口服给药,使用方便。福沙匹坦是阿瑞匹坦的前体药物,静脉注射后在体内迅速转化为阿瑞匹坦发挥作用,起效更快。神经激肽 1 受体拮抗剂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常见的有疲劳、头晕、腹泻等。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从而产生止吐作用。这类药物价格相对较低,应用历史较长。常见的药物有甲氧氯普胺、氯丙嗪等。甲氧氯普胺具有中枢性和外周性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胃排空,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它可能会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运动障碍等,尤其是大剂量使用时。氯丙嗪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也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它还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不过,氯丙嗪的不良反应较多,如嗜睡、口干、体位性低血压等,使用时需要密切观察。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等也常用于化疗止吐。它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稳定细胞膜、减少炎症介质释放等有关。地塞米松单独使用时对轻度呕吐有一定的疗效,与其他止吐药联合使用时能增强止吐效果。在化疗前或化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方式。地塞米松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不适、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但在短期、小剂量使用时,这些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化疗止吐方案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提高整体的止吐疗效。
除了上述几类常见的化疗止吐药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药物也可用于止吐。例如,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它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组胺受体,减轻恶心、呕吐症状,同时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另外,一些中药也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如生姜等。生姜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促进消化、减轻恶心的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化疗方案的致吐性、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合理选择和联合使用止吐药,以达到最佳的止吐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