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然而,它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了解这些反应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发热反应是静脉输液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通常在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重者初起寒战,继之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发热反应的原因主要是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等。输液器具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都可能导致致热物质进入体内。一旦出现发热反应,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同时给予对症处理,如寒战者注意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解热镇痛药。
循环负荷过重反应也被称为急性肺水肿,常因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对于年老体弱、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这种反应。一旦发生循环负荷过重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 - 8L/min,并可在湿化瓶内加入20% - 30%的乙醇,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以稳定患者紧张情绪,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液体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留置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导致局部静脉感染。患者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点滴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部位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也可采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2次,具有清热、止痛、消肿的作用。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的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密有漏缝,或在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等原因,使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液循环到达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随血液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机体严重缺氧,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患者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一旦发生空气栓塞,应立即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并头低脚高,此体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同时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低位,气泡则向上飘移到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舒缩,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在静脉输液中,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种类繁多,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生物制品(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患者的个体体质有关。有些患者可能本身就是过敏体质,对某些物质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在输液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相关药物。对于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皮试,皮试阴性者方可使用。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和液体,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同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对于过敏性休克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如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该药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同时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