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神和茯苓均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然而,它们在来源上有着细致的区分。茯苓是整个菌核直接入药的部分,其生长于松树根上,形状多样,有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等。而茯神则是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部分。可以说,茯神是茯苓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形成与茯苓在生长过程中与松根的结合情况有关。茯苓在自然界中相对更为常见,获取途径也更为广泛;茯神由于需要特定的生长条件,即菌核包裹松根,其产量相对茯苓来说要少一些。
从外观上来看,茯苓和茯神有明显的区别。茯苓通常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切开后,内部为白色或淡粉红色,质地坚实。其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而茯神外观上最大的特点是中间有一条较细的松根贯穿,整体形状与茯苓类似,但因为有松根的存在,其形态可能会稍显不规则。茯神的颜色和质地与茯苓相近,不过由于松根的影响,其内部结构在观察时会更为复杂一些。
在功效方面,茯神和茯苓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侧重点。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它在利水方面表现出色,能够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同时,茯苓还能健脾,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在宁心安神方面,茯苓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相对茯神来说稍弱。茯神则主要侧重于宁心安神,它对于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有显著的疗效。茯神能调节神经系统,使人心神安定,睡眠质量得到提高。虽然茯神也有一定的利水和健脾作用,但不如茯苓明显。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茯神和茯苓的应用场景有所不同。茯苓应用范围广泛,在治疗水肿病症时,常与泽泻、猪苓等利水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利水效果。在调理脾胃方面,茯苓常与白术、党参等药材搭配,组成健脾方剂。茯苓还常用于食疗,如茯苓糕、茯苓粥等,有养生保健的作用。茯神则主要用于治疗与心神相关的疾病。在治疗失眠时,茯神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安神药物一同使用,以增强安神效果。对于心悸、怔忡等症状,茯神也可与远志、龙骨等药材配伍,起到宁心定悸的作用。在一些精神类疾病的辅助治疗中,茯神也有一定的应用。
茯苓和茯神的炮制方法也存在差异。茯苓的炮制方法较为多样,常见的有茯苓个的炮制,需将鲜茯苓堆放在不通风处,用稻草围盖“发汗”,待表面出现白霜时,摊开晾干,再削去外皮,切成块或片。还有茯苓皮的炮制,将茯苓削下的外皮,阴干即可。茯苓块则是将去皮后茯苓切成的块。茯神的炮制相对简单,一般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块或切片,干燥。在炮制过程中,茯苓由于其用途不同,会有多种不同的加工方式,以适应不同的药用需求;茯神主要是为了方便入药和保存,其炮制重点在于保持其宁心安神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