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发烧不退的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准确测量体温。体温测量对于判断病情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选择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水银体温计进行测量。测量时,要确保测量方法正确。例如使用水银体温计时,需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然后将其放在腋下夹紧,测量时间一般为5 - 10分钟。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体温范围有所差异,成人正常腋下体温一般在36℃ - 37℃,儿童的体温可能会稍高一些。通过准确测量体温,我们能够清楚了解发烧的程度,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如果体温在38.5℃以下,属于低热,可先采取一些物理降温的方法;若体温超过38.5℃,则可能需要考虑使用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温方法,适用于发烧程度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其中,使用退热贴是较为常见的方式。退热贴中含有高分子凝胶,通过凝胶内水分的汽化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我们只需将退热贴贴在额头、颈部大动脉等部位即可。另外,温水擦浴也是不错的选择。准备一盆32℃ - 34℃的温水,用毛巾浸湿后,轻轻擦拭患者的额头、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水分在蒸发的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热量,帮助降低体温。擦拭的时间可以持续10 - 15分钟左右。还可以让患者适当减少衣物,利于散热,但要注意避免着凉。同时,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22℃ - 24℃为宜。
当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体温持续超过38.5℃时,就需要合理使用药物来降温。常用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者遵医嘱来服用。不同年龄段和体重的患者,用药剂量是不同的。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对于成人一般每次用量为0.3 - 0.6克,每4 - 6小时可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2克;对于儿童,要根据体重计算用量。同时,要注意用药的时间间隔,避免过量用药。如果服用退烧药后体温仍未下降,或者出现反复发烧的情况,不要自行增加药量,应及时就医。此外,一些中成药如小柴胡颗粒等也有一定的退烧作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发烧会使身体消耗大量的水分和能量,因此补充水分和营养非常重要。患者要多喝水,以温开水为宜。充足的水分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散热,还能防止脱水。除了白开水,也可以适当喝一些果汁、米汤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提供一定的营养。在饮食方面,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这些食物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不会给肠胃造成太大负担。同时,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适当吃一些鱼肉、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胃不适。如果患者食欲不佳,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疾病。
如果经过上述处理后,发烧仍然持续不退,或者出现了其他严重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剧烈头痛、呕吐、抽搐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描述患者的症状、发烧的时间、体温变化情况以及之前采取的处理措施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可能会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等检查,以明确发烧的原因。常见的引起发烧不退的原因有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还有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只有明确病因,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等待就医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继续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