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札,又名燕蓄子、拿子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作为木通科木通属的一种植物,它的果实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野生水果,更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备受推崇。从古至今,八月札一直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肝胃气痛、胃热食呆等。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八月札的功效与作用逐渐被更多地揭示出来,不仅限于传统的中医理论,还包括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本文将详细介绍八月札的各个方面,包括其植物形态、产地分布、药材性状以及临床应用等,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这一珍贵草药的机会。
八月札。
燕蓄子、畜蓄子、拿子、桴棪子、覆子、木通子、八月瓜、八月炸、野毛蛋、冷饭包、野香蕉、羊开口、玉支子、腊瓜、牵藤瓜、拉拉果、野香交。
Fruit of Fiverleaf Akebia, Fruit of Austral Akenia, Fruit of Threeleaf Akebia.
八月札来源于木通科木通属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 (Thunb.) Decne., 三叶木通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或白木通A. trifoliata var. australis (Diels) Rehd. 的干燥成熟果实。
落叶或半常绿缠绕藤本,高达3米以上。枝灰色,有条纹,皮孔突起。掌状复叶,通常3~5叶簇生于枝端,或互生;小叶5枚,革质,椭圆形,长3~6厘米,宽1.5~2.6厘米,先端圆而微凹,并具一细短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全缘,下面稍呈粉白色。花雌雄同株,总状花序腋生,长约10厘米;花紫色;果实为肉质浆果,长椭圆形,成熟时沿腹缝线开裂。
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西藏地区使用的八月札,为同科植物五风藤的果实;四川地区除用白木通的果实外,还使用狭叶八月瓜的果实。
8~9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摘,洗净,稍浸,闷润至透,切片晒干,或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干燥的肉质浆果呈卵状圆柱形,稍弯曲,长3~8厘米,直径2.5~3.5厘米,顶端钝圆,基部具果柄痕。表面浅黄棕色至土棕色,皱缩,成熟者皱纹粗大而疏,未熟者皱纹细小而密。果皮厚,革质或微角质。种子多数,包被在絮状果瓤内,形状不规则,呈圆形、长圆形或卵圆形,略扁平,外表红棕色或棕黑色,有光泽,皱纹细密。果肉气微香,味涩而淡。
甘,寒。归肝、胃经。
八月札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除烦利尿的功效。它可用于治疗肝胃气痛、胃热食呆、烦渴、腰痛、胁痛、疝气、痛经、子宫下坠等症状。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30~60g;或浸酒。用于治疗肝胃气痛、胃热食呆、烦渴、腰痛、胁痛、疝气、痛经、子宫下坠等症状。现代临床还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
研究表明,八月札含有抗肿瘤、抗炎、抑菌及利尿作用的成分。
八月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常春藤皂苷元和三萜皂甙。
孕妇慎服。凡病人脾虚作泄泻者勿服。
①治淋巴结核:八月札、金樱子、海金砂根各四两,天葵子八两。煎汤分三天服。
②治胃肠胀闷:三叶木通根或果一两,水煎服。
③治疗输尿管结石:腊瓜、屎珠子各2两,加水6碗,煎成2碗,去渣,加糖,分2次服。
④治肋疼痛,胸腹胀痛及痛经等症:八月札与香附、川楝子、枳壳、广木香等配合应用。
⑤用于瘰疬:八月札与天葵子、牡蛎、昆布、象贝等药配合应用。
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我们不仅了解到八月札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对其现代药理研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从它的植物形态到药材性状,再到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八月札展现出了其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的潜力。无论是作为缓解肝胃气痛的传统药方,还是在现代医学中对抗肿瘤的研究,八月札都证明了其在健康维护方面的重要地位。希望通过对八月札的系统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一自然界的宝贵资源,并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利用,促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