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脉搏是否就是心率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它们各自的产生机制。脉搏是指人体表可触摸到的动脉搏动,是由心脏收缩时将血液泵入动脉,引起动脉血管壁的扩张和回缩而产生的。当心脏收缩,血液被快速射入主动脉,动脉内压力骤然升高,动脉管壁随之扩张;心脏舒张时,动脉内压力降低,管壁弹性回缩。这种周期性的扩张和回缩在体表较浅的动脉处就可以触摸到,形成了脉搏。而心率则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它反映了心脏的工作频率。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以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
在健康人身上,脉搏和心率通常是一致的。因为心脏每收缩一次,就会有一次血液被泵入动脉,从而引起一次动脉搏动,也就是一次脉搏。例如,当一个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0次时,他的脉搏通常也是每分钟70次。这是因为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心脏的节律性收缩能够有效地将血液泵出,使动脉内的压力变化与心脏的跳动同步。而且,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没有出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所以脉搏能够准确地反映心率。
然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脉搏和心率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房颤患者,心房失去了正常的节律性收缩,代之以快速而紊乱的颤动。此时,心脏的收缩变得不规则,有些收缩可能比较微弱,不足以将足够的血液泵入动脉,从而导致虽然心脏跳动了,但却没有相应的动脉搏动,也就是脉搏短绌。在这种情况下,心率会大于脉搏。另外,一些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心脏收缩无力,也可能出现脉搏和心率不一致的现象。
测量脉搏相对简单,一般可以通过触摸桡动脉来进行。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轻轻放在手腕内侧靠近拇指一侧的桡动脉上,感受动脉的搏动,计数1分钟内的搏动次数,即为脉搏数。而测量心率则可以通过听诊器听诊心脏来完成。将听诊器的胸件放在心前区,通常是左侧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交点处,仔细听取心脏的跳动声音,计数1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得到心率。此外,现在也有一些电子设备,如智能手环、心率监测仪等,可以方便地测量心率和脉搏。
了解脉搏和心率是否一致对于判断身体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发现脉搏和心率不一致,可能提示存在心血管疾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医生可以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定期监测脉搏和心率,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也有助于评估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