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脾和肾是人体重要的脏腑,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脾肾阳气不足会导致多种不适症状。温补脾肾的中成药可以帮助改善这些状况,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温补脾肾的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是一款经典的温补脾肾的中成药。它主要由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等药物组成。附子能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干姜可温中散寒,党参能补中益气,白术能健脾燥湿。诸药合用,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脾肾阳虚导致的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患者服用时需注意,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孕妇慎用。一般来说,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 - 3次,具体用量应根据病情和医嘱进行调整。
四神丸也是常用的温补脾肾之品。其成分包括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补骨脂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肉豆蔻可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吴茱萸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五味子可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全方具有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的作用。主要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等。五更泻是其典型的适用症状,也就是每天黎明前腹痛泄泻。服用四神丸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忌生冷油腻食物。通常一次9克,一日1 - 2次。
金匮肾气丸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补肾的代表方剂之一。它由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组成。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地黄、山药等滋阴补肾,诸药配伍,达到阴阳双补、温肾化气、行水消肿的功效。对于肾阳不足、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在现代医学中,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属于肾阳不足的病症。服用金匮肾气丸期间,要避免房劳过度,忌气恼。一般一次20 - 25粒(4 - 5克),一日2次。
桂附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肉桂、附子而成。肉桂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附子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加上六味地黄丸原本的滋阴补肾之功,使得桂附地黄丸既能温补肾阳,又能兼顾肾阴。适用于肾阳不足、腰膝痠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等症状。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性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服用时要注意,有咽干、口燥、潮热、盗汗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状者不宜服用。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右归丸是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的著名方剂。其药物组成有熟地黄、炮附片、肉桂、山药、酒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盐杜仲。熟地黄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炮附片、肉桂温补肾阳,鹿角胶可温补肝肾、益精养血。全方具有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的功效。对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等症状有显著疗效。在治疗男性不育症、性功能减退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服用右归丸时,忌生冷食物。一般一次9克,一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