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且严重影响健康的慢性病,知晓高血压的基本知识是健康宣教的基础。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正常血压范围收缩压在90 - 139mmHg,舒张压在60 - 89mmHg。当收缩压持续高于140mmHg或舒张压高于90mmHg,就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体检时才发现,这也是它被称为“无声杀手”的原因。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所以,定期测量血压至关重要,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有家族遗传史、肥胖、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人群应增加测量频率。
合理的饮食对于控制高血压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避免食用咸菜、腌肉等高盐食品。同时,增加钾的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菠菜等,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降低血压。此外,要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取,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也很关键,多吃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血压。还应适量摄入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遵循这些饮食原则,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适当的运动能有效降低血压,提高心血管功能。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运动时间可选择在饭后1 - 2小时,避免在清晨血压高峰期运动。运动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运动后要进行放松整理。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头晕、胸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长期坚持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轻体重、改善睡眠质量,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一旦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血压波动过大,加重病情。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在服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头痛、咳嗽、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要定期复诊,监测血压和各项指标,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因素对血压也有重要影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稳定血压,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