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尿和无尿是临床上重要的症状表现,准确判断少尿和无尿的标准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关键意义。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的尿液生成和排泄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而少尿和无尿则打破了这种平衡,暗示着身体可能存在某些健康问题。
少尿通常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者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这一标准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出的。当出现少尿情况时,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从肾脏自身角度来看,急性肾小球肾炎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得尿液生成减少。肾小管间质疾病也可能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进而导致少尿。此外,肾前性因素如严重脱水、大量失血、休克等,会使肾脏灌注不足,引起少尿。肾后性因素如尿路结石、肿瘤压迫等造成尿路梗阻,也会出现少尿症状。
无尿是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无尿意味着肾脏的排泄功能严重受损。肾脏本身的严重病变如急性肾皮质坏死、双侧肾动脉栓塞等,会直接破坏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尿液几乎无法生成。肾后性的完全性尿路梗阻,像双侧输尿管结石同时堵塞,会使得尿液无法排出,也会表现为无尿。一旦出现无尿,患者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氮、肌酐等会迅速蓄积,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少尿和无尿的标准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儿童而言,其尿量标准会根据年龄和体重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婴幼儿的尿量相对较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新生儿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尿量少于1ml可视为少尿,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尿量少于0.5ml可视为无尿。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生理性减退,其尿量可能会比年轻人略少,但判断少尿和无尿的大致标准仍与成人相近。不过,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使得少尿和无尿的判断更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
准确判断少尿和无尿的标准有助于医生快速识别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少尿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及时发现并干预,有可能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例如,在急性肾损伤早期出现少尿时,通过积极补充血容量、改善肾脏灌注等措施,可能使肾功能得到恢复。而无尿往往提示病情危急,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如血液透析等,以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此外,少尿和无尿的动态变化也能反映治疗效果,医生可以根据尿量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记录患者的尿量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疑似少尿或无尿的患者,医护人员会使用专门的容器准确测量每小时或24小时的尿量。同时,会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肾前性因素导致的少尿,主要是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等。对于肾性因素,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对于肾后性因素,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或其他介入手段解除尿路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