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呕吐是一种常见的不适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肠胃不适、晕车、妊娠反应等。而中医穴位按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呕方法,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几个常用的止呕穴位。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和胃降逆的功效。当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时,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内关穴,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3 - 5分钟,频率可保持在每分钟60 - 80次左右。持续按揉一段时间后,恶心呕吐的感觉通常会有所缓解。这是因为内关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机,促进胃肠蠕动,从而减轻呕吐症状。对于晕车、晕船引起的呕吐,以及肠胃疾病导致的恶心不适,按揉内关穴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此穴位具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对于消化系统的各种问题都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当发生呕吐时,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缓解胃部不适。按摩时可以用手指指腹点按足三里穴,力度稍重,以能耐受为度,每次点按3 - 5分钟,也可以采用揉法,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动穴位。除了按摩,艾灸足三里穴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更好地激发穴位的作用,改善胃肠功能,减少呕吐的发生。对于因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引起的呕吐,经常刺激足三里穴还能起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它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也是胃的募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中脘穴与胃部的联系密切,当胃部出现不适,如恶心、呕吐等症状时,按摩中脘穴可以直接作用于胃部,调节胃部的气血运行,缓解胃部痉挛,从而达到止呕的目的。按摩时可将手掌放在中脘穴上,先以顺时针方向缓慢揉动,再逆时针方向揉动,每次揉动5 - 10分钟,揉动的力度要适中,以感觉穴位处有微微的温热感为宜。此外,还可以采用热敷中脘穴的方法,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穴位上,能起到温胃散寒、理气止呕的效果。对于因寒邪犯胃、饮食停滞等原因引起的呕吐,中脘穴的调理作用较为明显。
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公孙穴与冲脉相通,具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积化滞的作用。在出现呕吐症状时,按摩公孙穴可以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疏通经络气血,缓解呕吐带来的不适。按摩时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公孙穴,力度由轻到重,以穴位处产生明显的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公孙穴对于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导致的呕吐,以及女性经期出现的恶心呕吐等症状都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它还可以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如内关穴,增强止呕的效果。
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它是任脉上的穴位,具有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的作用。当呕吐伴有咳嗽、气喘等症状时,按摩天突穴可以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按摩时,用食指或中指指腹轻轻按压天突穴,力度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刺激喉部引起不适,每次按压2 - 3分钟,可反复进行。天突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改善咽喉和胸部的气血运行,减轻因气机不畅导致的呕吐。对于因肺气上逆、痰饮阻滞等原因引起的呕吐,按摩天突穴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对于小儿呕吐,按摩天突穴也相对安全有效,但在操作时要更加注意力度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