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作为传统中医典籍中记载的"补阳第一药",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等多重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更揭示了其富含多种活性成分的科学价值。根据《中国药典》记载,鹿茸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等症状。在临床应用中,鹿茸已成为治疗肾阳虚衰、气血不足、筋骨软弱等多种病症的重要药物,其药效机制既有传统中医理论的支撑,又有现代科学研究的验证。
一、鹿茸的营养成分及药理基础
鹿茸是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雄鹿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其营养成分极为丰富,为现代药理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经分析,鹿茸中含有磷脂、糖脂、胶脂、激素、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质及钙、磷、镁、钠等20余种微量元素。其中氨基酸成分占总成分的一半以上,包括甘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17种以上,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这些氨基酸通过促进蛋白质和核酸合成,为鹿茸的补益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特别是谷氨酸、丙氨酸和组氨酸等氨基酸含量较高,对人体神经系统、骨骼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鹿茸中的活性成分如鹿茸多肽(PAP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神经生长因子(NGF)、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以及精眯、精胺等多胺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鹿茸多肽占鹿茸总湿质量的50%-60%,是鹿茸中最为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促进创伤愈合、免疫调节等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鹿茸中含量丰富,能促进细胞增殖,加速组织修复,与"强筋骨"功效直接相关。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则分别促进神经再生和皮肤修复,对应传统"调冲任"和"托疮毒"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鹿茸中的激素样物质如胆固醇、雌二醇-17β等,以及性激素如睾酮、雌二醇等,其中雌二醇活性最强。这些成分解释了鹿茸在调节内分泌、改善生殖功能方面的药效。此外,鹿茸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多胺类、尿苷等,2023年《科学》杂志的研究证实,这些物质是鹿茸再生能力的关键,可在60天内优化14项衰老指标,包括肌肉细胞、内脏、毛发和受损软骨等。这为鹿茸的抗衰老功效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二、鹿茸的传统与现代功效解析
鹿茸的传统功效在中医典籍中有明确记载。《本草纲目》记载鹿茸"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中药大辞典》则称其为"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的要药。这些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补肾壮阳:鹿茸被中医视为"血肉有情之品",禀纯阳之性,具生发之气,能温补肾阳,改善肾阳虚引起的各种症状。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酸痛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鹿茸提取物能增加血浆睾酮浓度,使促黄体生成素(LH)浓度增加,对青春期的性功能障碍、壮老年期的前列腺萎缩症以及女性更年期障碍均有良好效果。
益精血:鹿茸能促进精血的生成和运行,对于贫血、头晕、乏力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精血不足会导致身体虚弱、发育不良。现代研究发现,鹿茸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补充人体所需营养,增强体质。特别是其含有的雌二醇等性激素样物质,对生殖系统具有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生殖功能。
强筋骨:鹿茸能滋养肝肾,强健筋骨,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筋骨痿软、小儿发育迟缓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茸中的多肽、IGF-1等成分能促进骨细胞增殖和骨胶原沉积,加速骨折愈合,提高骨密度。这解释了鹿茸在治疗骨质疏松、骨折延迟愈合等病症中的应用。
调冲任:鹿茸能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对于宫寒不孕、崩漏带下等症状有疗效。现代研究证实,鹿茸中的雌激素样成分能调节子宫内膜功能,提高子宫紧张力,增强节律性收缩。这解释了鹿茸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托疮毒:鹿茸能托毒排脓,促进疮疡愈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鹿茸中的生长因子和多胺类物质能促进组织再生,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这与中医"托疮毒"功效相符,可应用于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拓展了鹿茸的功效范围。除了传统功效外,鹿茸还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促进造血、调节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等多种作用。例如,鹿茸中的多肽成分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其多胺类物质能刺激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合成,促进细胞增殖;其神经酰胺和维生素等成分则具有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进程。
三、鹿茸的临床应用范围
鹿茸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主要针对肾阳虚衰、精血不足、筋骨软弱、气血虚弱等证型。根据《中国药典》和中医临床实践,鹿茸的主治范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肾阳虚衰证: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冷痛、阳痿滑精、宫冷不孕、小便频数等症状。鹿茸能温补肾阳,增强肾功能,改善性功能障碍。临床案例显示,鹿茸与当归、乌梅膏等配伍使用,对精血耗竭导致的面色黧黑、耳聋目昏等症状有显著效果。国医大师朱良春的"鹿茸生精丸"治疗肾阳虚型少精子症,总有效率达91%,其中痊愈56例,显效19例。
气血不足证:适用于久病体虚、气血亏虚引起的赢瘦、神疲、畏寒等症状。鹿茸能补益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临床常与人参、黄芪、熟地等配伍使用,治疗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元气不足等症状。例如,参茸固本丸中鹿茸与人参合用,固本培元,大补气血,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贫血等有良好疗效。
筋骨软弱证:适用于肾虚骨弱、腰膝无力或小儿发育不良、行动迟缓等症状。鹿茸能强健筋骨,促进骨骼生长发育。临床常与五加皮、熟地、山茱萸等配伍使用,如加味地黄丸,治疗筋骨痿软或小儿五迟(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
冲任虚寒证:适用于妇女冲任虚寒引起的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等症状。鹿茸能调和冲任,固崩止带。临床常与乌贼骨、龙骨、川断等配伍使用,如鹿茸散,治疗崩漏不止、虚损赢瘦;或配狗脊、白蔹,治疗冲任虚寒导致的白带过多。
疮疡不敛证:适用于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等病症。鹿茸能托毒排脓,促进组织再生。临床常与当归、肉桂等配伍使用,如阳和汤,增强补气、托疮毒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鹿茸在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方面也显示出潜力。例如,用于改善心脑血管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增加心输出量;用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增强副交感神经末梢的紧张性,改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用于治疗席汉氏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病症,尽管缺乏权威临床试验直接证明,但有中医师结合现代药理学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的案例。
四、鹿茸的正确使用方法
鹿茸的使用方法多样,可根据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服用方式。中国药典规定鹿茸每日用量为1-2克,宜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加量,避免骤用大量导致不良反应。具体使用方法包括:
研末冲服:将鹿茸研成细粉,每次服用0.5-1克,温开水冲服。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保留鹿茸的有效成分,提高生物利用度。对于初次服用者,建议从0.3克开始,一周后增至0.5克,再逐渐增加至1克。
泡酒饮用:将鹿茸切片后放入白酒中浸泡,一般每500毫升白酒配10-15克鹿茸片,密封浸泡15-30天后饮用,每次10-20毫升,早、晚各饮一次。此方法能增强有效成分的溶出,提高疗效。泡酒时可搭配枸杞、人参等药材,增强补益效果。但需注意乙醇会影响钙吸收,且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炖汤食用:将鹿茸片与其他食材如鸡肉、羊肉、排骨等一起炖煮,文火慢炖1-2小时。此方法适合冬季温补,可补充阳气,抵御寒冷。例如鹿茸鸡汤的做法是:将鸡肉洗净切块,与鹿茸片、红枣、枸杞等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煮粥或泡茶:将鹿茸粉或鹿茸片加入大米或茶叶中,煮粥或泡茶饮用。此方法方便快捷,适合日常保健。煮粥时需注意,鹿茸不宜与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同用,以免影响药效。
外敷使用:将鹿茸粉或鹿茸提取物外敷于疮疡部位,促进伤口愈合。此方法适用于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等病症。例如《补缺肘后方》记载:"治奶发,诸痈疽发背,烧鹿角,捣末,以苦酒和涂之"。
现代加工技术进一步提升了鹿茸的使用便捷性和生物利用度。冷冻真空干燥技术和超微细粉碎技术被应用于鹿茸加工,可将鹿茸粉碎至10-50微米细度,使微粒更易通过肠内皮细胞,大大增加人体对鹿茸有效成分的消化吸收。这种加工方式保留了鹿茸中的活性成分,如多肽、IGF-1等,提高了药效。
五、禁忌人群及注意事项
尽管鹿茸具有多种功效,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服用。根据《中国药典》和中医临床实践,鹿茸的禁忌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阴虚阳亢者:表现为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视物不清、失眠、烦躁易怒等症状。阴虚阳亢者服用鹿茸可能加重阴虚症状,导致虚火更旺。中医认为,鹿茸为温热性药物,阴虚者服用后易出现"火起锅干"现象,即补阳的同时耗伤阴液。
外感热病者:如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外感热病属于实热证,鹿茸的温热性质会助热生痰,加重病情。中医理论认为,"虚不受补,实不受泻",外感热病时不宜使用温补药物。
孕妇及儿童:孕妇服用鹿茸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因其具有行血、活血作用。儿童不宜随意服用鹿茸,因其可能引起性早熟或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小儿五迟(发育不良)且经中医师辨证后,才可遵医嘱服用。
高血压、心脏病、肝病患者:鹿茸的温热性质可能加重这些患者的症状。例如,高血压患者服用鹿茸后可能出现血压升高,加重病情。肝病患者服用鹿茸可能增加肝脏负担。
服用禁忌药物者:鹿茸不宜与阿托品、奎宁、盐酸麻黄碱等生物碱合用,可能产生沉淀,减少药物吸收;不宜与排钾利尿药同用,可能导致低钾血症;不宜与降血糖药物同用,可能减弱降血糖疗效;不宜与非甾体抗炎药同用,可能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不宜与强心苷合用,可能引起中毒。
在服用鹿茸期间,还应注意饮食禁忌。应避免食用瓜果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及茶和萝卜,这些食物会减弱鹿茸的药力。此外,还应禁食富含单胺的食物和饮料,如奶酪、酸奶、动物肝脏、腊肉、巧克力、菠萝、啤酒、柑橘类果汁等,否则可因酪胺大量吸收造成血压急剧上升。
六、科学用量与服用周期
鹿茸的用量和服用周期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中国药典推荐每日用量为1-2克,可分2-3次服用。对于初次服用者,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如0.3-0.5克,逐渐增加至1-2克,以避免"虚不受火"的不良反应。
根据临床实践,鹿茸的服用周期通常为1-3个月。对于慢性病患者,可连续服用1-3个月,观察疗效;对于体虚者,可作为保健补品,但不宜长期连续服用。停药后,药效可持续1-2个月,因此不必频繁服用。
鹿茸的服用时间也有讲究。中医认为,早晨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服用鹿茸可以更好地吸收其营养成分,发挥补肾壮阳功效。建议在早晨空腹时服用鹿茸,效果最佳。此外,鹿茸性温,冬季是人体阳气潜藏的时候,此时服用鹿茸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滋补作用。夏季则不宜过量服用,以免导致上火。
七、质量鉴别与选购要点
鹿茸的质量直接影响其药效,因此选购时需注意鉴别真伪和优劣。优质鹿茸的特征包括:
茸形与颜色:优质鹿茸质地柔软,颜色均匀,无杂质。花鹿茸外皮红棕色或棕色,茸毛多为红黄色或棕黄色;马鹿茸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劣质鹿茸表面干瘪,茸毛粗长,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
切片与粉末:优质鹿茸切片应有蜂窝状细孔,边缘角质层呈半透明状,气微腥,味微咸。粉末应为淡黄棕色或黄棕色,无霉味。劣质鹿茸切片质地硬而脆,粉末颜色暗淡,可能含有掺假物质。
产地与品种:鹿茸按产地分为花鹿茸和马鹿茸。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马鹿茸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和西马鹿茸(青海、新疆等地)。东马鹿茸品质较优,西马鹿茸品质较次。鹿茸按分叉情况可分为二杠、三岔、四岔等规格,分叉越多,品质越佳。
炮制方法:鹿茸的炮制方法包括生片、酒制、砂烫等。生片直接干燥,保留天然成分;酒制能增强有效成分溶出;砂烫能增强温补作用。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炮制方法适用于不同体质和病症。
价格与市场:优质鹿茸价格昂贵,市场上存在大量劣质产品。根据国家特殊食品数据库查询,以鹿茸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共有353种,其中以马鹿茸为原料的占80%以上。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避免购买掺假或劣质产品。
八、鹿茸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进展
近年来,鹿茸的现代医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2023年,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主刊发表的研究揭示了鹿茸再生机制,发现其生长发育基于干细胞的增殖过程,角柄骨膜细胞可表达多种胚胎干细胞标记物,并能在离体情况下被诱导分化成多种体细胞,被称为鹿茸干细胞(ASCs)。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鹿茸的再生能力,也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药理机制方面,研究发现鹿茸中的尿苷是其再生能力的关键物质,可在60天内优化14项衰老指标,包括肌肉细胞、内脏、毛发和受损软骨等。这解释了鹿茸的抗衰老功效。此外,鹿茸中的多胺类物质如精眯、精胺等,能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与"补精益血"、"强筋骨"功效直接相关。
临床试验方面,鹿茸在治疗多种疾病中显示出潜力。例如,鹿茸多肽(PAPS)能增强免疫调节能力,调节细胞数量和血清溶血素值,对免疫功能低下有显著改善。研究还发现,PAPS与rIL-2协同使用,能减少rIL-2引起的副作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在骨折愈合方面,鹿茸多肽对离体兔肋软骨细胞、人胚胎关节软骨细胞及鸡胚头盖骨成骨样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增殖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其强度与鹿茸多肽的浓度呈量效关系。
| 鹿茸成分 | 主要功效 | 现代研究验证 |
| 氨基酸(占50%以上) | 补益气血、促进蛋白质合成 | 17种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 |
| 多肽(PAPS) | 增强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 | 调节细胞数量和血清溶血素值 |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 | 促进组织修复、加速伤口愈合 | 促进骨细胞增殖和骨胶原沉积 |
| 神经生长因子(NGF) | 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神经功能 | 修复受损神经,延缓神经衰老 |
| 多胺类(精眯、精胺等) | 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补精益血 | 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组织生长 |
| 雌二醇等性激素 | 调节内分泌、改善生殖功能 | 提高血浆睾酮浓度,改善更年期症状 |
九、鹿茸与其他补益药材的协同与配伍
鹿茸在中医临床中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或调节药性。根据中医传统理论,鹿茸的配伍原则包括:
补益气血配伍:鹿茸与人参、黄芪、熟地、当归等益气养血药配伍,如参茸固本丸,可治疗精亏血虚、腰背酸痛、骨软无力、精神倦怠、眩晕耳鸣等症状。这种配伍能补益气血,增强机体整体功能。
补肾强阳配伍:鹿茸与肉苁蓉、枸杞子、杜仲等药配伍,如鹿茸与肉苁蓉、枸杞子、杜仲等同用,可增强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的效果,适用于肾阳亏虚、精血不足导致的身体虚弱、乏力、怕冷等症状。
调经止崩配伍:鹿茸与阿胶、乌贼骨等药配伍,如鹿茸与阿胶、乌贼骨等配伍,可治疗虚寒崩漏等症状。这种配伍能调和气血,固冲任,止带下。
小儿发育配伍:鹿茸与六味地黄丸等补益肝肾药同用,如鹿茸与六味地黄丸配伍,可用于治疗小儿肝肾不足、发育不良、筋骨痿软、行迟齿迟、囟门过期不闭等症状。这种配伍能补益肝肾,促进生长发育。
托疮毒配伍:鹿茸与黄芪配伍,如鹿茸与黄芪配伍,可增强补气、托疮毒的效果,适用于体质虚弱、皮肤脓肿溃烂后长期不能愈合者服用。这种配伍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组织再生。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体质和病症特点,灵活调整配伍方案。例如,对于肾阳虚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可在鹿茸配伍中加入滋阴降火的药材,如生地、玄参等,以平衡鹿茸的温热性质。
十、鹿茸的现代应用与前景展望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鹿茸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鹿茸制剂,如鹿茸精注射液、鹿茸多肽粉针剂等,以及353种以鹿茸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其中以马鹿茸为原料的占80%以上。这些制剂在提高药效、便于服用方面具有优势。
在美容护肤领域,鹿茸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国外学者研发的含有鹿茸干细胞提取物的化妆品,实验结果表明可在2周内显著改善皮肤老化,减少细纹,恢复皮肤弹性。国内市场上已有12个含有鹿茸的国产化妆品注册,主要以精华和面霜等剂型出现。
在再生医学领域,鹿茸的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皮肤修复、抗肿瘤、骨再生等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研究发现,鹿茸干细胞能诱导皮肤组织和血管再生,促进伤口愈合;在骨再生方面,鹿茸干细胞移植可有效缓解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胶原蛋白堆积和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
未来,鹿茸的研究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深入研究鹿茸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特别是尿苷、IGF-1等物质的再生潜力;二是探索鹿茸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如糖尿病、骨关节炎等;三是开发新型鹿茸制剂,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四是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如干细胞技术、3D生物打印等,拓展鹿茸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需要强调的是,鹿茸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其使用应遵循"因人因症而施用"的原则,避免盲目进补。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高血压患者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同时,鹿茸的使用应与其他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才能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
总之,鹿茸作为传统中医中的名贵药材,其功效与作用既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现代科学研究的验证。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病症特点,选择合适的服用方法和剂量,同时严格遵守禁忌原则,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