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伸筋草与伸筋草虽名称相似,但实则为不同的草药,在植物来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伸筋草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干燥全草,多生长于疏林下荫蔽处。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及华南等地均有分布。而小伸筋草来源较为复杂,通常指的是灯心草科植物地杨梅或同属植物多花地杨梅的全草,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常见于山坡、草地、林下等环境。不同的植物来源决定了它们在形态特征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伸筋草植株匍匐茎细长,可达2米以上,呈黄绿色或淡绿色,侧枝直立,高可达30厘米。它的叶子呈线状钻形,先端渐尖,螺旋状排列于茎上,密集生长,犹如绿色的针状刷子。孢子囊穗呈圆柱形,单生于小枝顶端。小伸筋草植株相对矮小,一般高10 - 30厘米。茎丛生,直立或斜升。叶片线形,扁平,基部鞘状抱茎。花小,集成头状花序,颜色多为淡绿色或淡黄色。从外观形态上,两者很容易区分,伸筋草较为细长且叶片密集呈针状,小伸筋草则相对矮小,叶片扁平。
伸筋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关节酸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于风湿痹痛等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许多治疗风湿骨病的中药方剂中都会用到伸筋草。小伸筋草主要有舒筋活血、温肾止痛的作用。它对于风寒湿痹、肾虚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小伸筋草侧重于调理肾脏功能,缓解因肾虚引起的疼痛,同时也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症状。
伸筋草的药用部位为全草,一般在夏季、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后即可入药。炮制时,可直接生用,也可经过酒制等方法增强其活血通络的作用。酒制伸筋草能使药物更好地发挥药效,增强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小伸筋草同样以全草入药,通常在夏末秋初采收,洗净,晒干。它的炮制方法相对简单,多为生用,也有少数情况下会进行炒制等处理,以改变其药性,增强温通的作用。
伸筋草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孕妇及出血过多者忌服。在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也需要谨慎,避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如果长期或过量使用伸筋草,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小伸筋草虽然毒性较小,但也不能过量使用。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因为其性温,可能会加重阴虚火旺的症状。在使用小伸筋草时,也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遵循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