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是一种严重影响心脏正常功能的疾病,准确的分级对于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方法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Killip分级、Forrester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分级和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分级。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这是最常用的分级方法,主要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症状来划分。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这意味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进行各种活动,不会因为心脏问题而感到明显不适。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例如,患者在步行一段距离或者上几层楼梯后,就可能会出现气喘、乏力等症状。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衰症状。此时患者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可能只是进行一些轻微的日常活动,如缓慢行走、穿衣洗漱等,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这类患者的病情最为严重,基本只能卧床休息,生活需要他人照顾。
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分级。Ⅰ级:无肺部啰音和第三心音,提示患者的心功能相对较好,心肌梗死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胸痛等心肌梗死相关症状,而没有明显的心力衰竭表现。Ⅱ级:肺部有啰音,但啰音的范围小于肺野的50%,可伴有第三心音。这表明心肌梗死已经对心脏功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导致肺部出现了淤血的情况,但还处于相对较轻的程度。Ⅲ级:肺部啰音的范围大于肺野的50%,可能出现急性肺水肿。此时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会比较明显,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缓解肺水肿的情况。Ⅳ级:出现心源性休克,这是最为严重的情况,提示患者的心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休克症状,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该分级基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心脏指数(CI)。Ⅰ级:PCWP小于18mmHg,CI大于2.2L/(min·m²),表示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肺循环情况基本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心功能相对较好,能够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Ⅱ级:PCWP大于18mmHg,CI大于2.2L/(min·m²),提示肺淤血,但心脏的输出功能尚可。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呼吸困难等肺部淤血相关的症状,但心脏还能够保证一定的血液供应。Ⅲ级:PCWP小于18mmHg,CI小于2.2L/(min·m²),表现为周围灌注不足,但无肺淤血。这意味着心脏的泵血功能出现了问题,导致身体其他部位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但肺部的血液循环还没有受到明显影响。Ⅳ级:PCWP大于18mmHg,CI小于2.2L/(min·m²),同时存在肺淤血和周围灌注不足。这是最为严重的情况,患者的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既存在肺部的严重淤血,又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缺血缺氧表现。
通过让患者在6分钟内尽可能地行走,根据行走的距离来评估心功能。小于150米为重度心功能不全,这类患者的心脏功能极差,活动耐力非常有限,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因为心脏问题而感到极度不适。150 - 425米为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活动能力有所提高,但仍然受到较大限制。在进行6分钟步行时,患者可能会走走停停,并且会出现明显的气喘、乏力等症状。426 - 550米为轻度心功能不全,此时患者的心脏功能相对较好,在6分钟内能够行走较长的距离,但与正常人相比,还是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分级方法简单易行,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功能状态。
该分级综合考虑了患者的症状、体征、心脏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因素。A期:为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但目前尚无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这类人群可能存在一些导致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但心脏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病变。B期:有结构性心脏病,但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例如,患者可能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发现心脏的结构出现了一些改变,如心肌肥厚、心室扩大等,但还没有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心力衰竭的症状。C期:有结构性心脏病,既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此时患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心力衰竭表现,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来控制病情。D期:为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需要特殊干预治疗。这类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常规的治疗方法可能效果不佳,可能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治疗手段,如心脏移植、左心室辅助装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