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鲜血是指在排便过程中,粪便中带有鲜红色血液的情况。这一现象往往会让人感到担忧和恐慌,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许多肛肠疾病都可能导致便鲜血。痔疮是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内痔,通常在排便后出现点滴状鲜血,严重时可能呈喷射状出血。这是因为排便时腹压增加,导致痔核表面的黏膜破裂出血。肛裂也会引起便鲜血,患者在排便时会感到剧烈疼痛,鲜血通常附着在粪便表面或手纸上。这是由于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溃疡,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导致出血。此外,肛瘘、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也可能出现便鲜血的症状。肛瘘患者除了便血,还可能伴有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等症状;直肠息肉患者的便血通常为间歇性,血量较少,不与粪便混合。
肠道炎症也是便鲜血的一个重要原因。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的便血通常伴有黏液或脓血,同时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这是因为炎症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进而引起出血。细菌性痢疾也会导致便鲜血,患者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症状。这是由于痢疾杆菌感染肠道,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和溃疡,导致出血。此外,阿米巴痢疾等肠道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出现便鲜血的情况,患者通常有不洁饮食史,除了便血,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肠道肿瘤是便鲜血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直肠癌患者的便血通常为暗红色,伴有黏液,有时还会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导致肠道黏膜破坏,引起出血。结肠癌患者除了便血,还可能出现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等症状。肠道肿瘤的便血症状可能不具有特异性,容易与其他肛肠疾病混淆,因此如果出现便鲜血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排除肠道肿瘤的可能。早期发现和治疗肠道肿瘤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便鲜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除了便鲜血,还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也会出现便鲜血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骨痛等症状。此外,维生素 K 缺乏症等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导致便鲜血。维生素 K 缺乏症患者除了便血,还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通常与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吸收不良等因素有关。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导致便鲜血。痔疮手术后,创面未完全愈合时可能会出现少量便鲜血,这是正常的术后反应,但如果出血量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此外,误食尖锐异物,如鱼刺、骨头等,可能会划伤肠道黏膜,导致便鲜血。患者通常有明确的误食异物史,除了便血,还可能伴有腹痛等症状。某些食物或药物也可能导致粪便颜色变红,类似便鲜血,如食用过多的红心火龙果、服用含铁剂的药物等,但这种情况通常在停止食用相关食物或药物后,粪便颜色会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