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阴虚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等症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有诸多针对胃阴虚的有效中药方子。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几种经典的中药方。
益胃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治疗胃阴虚的名方。其组成包括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麦冬甘寒质润,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冰糖补中益气、和胃润肺;细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玉竹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全方配伍,能滋养胃阴,清热生津。对于胃阴亏虚所致的胃脘灼热隐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一般用量为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玉竹4.5克。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麦门冬汤源自《金匮要略》,由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组成。麦门冬量大,以滋养胃阴、润肺燥;半夏降逆下气,虽性温燥,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燥性被制;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益胃气、养胃阴,使中气充盛,则津液自能上归于肺。该方不仅可以滋养胃阴,还能降逆和中。适用于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口渴咽干等症状。通常麦门冬42克、半夏6克、人参6克、甘草4克、粳米6克、大枣12枚。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沙参麦冬汤也是常用的滋养胃阴方剂,药物有沙参、玉竹、生甘草、冬桑叶、麦冬、生扁豆、花粉。沙参、麦冬清养肺胃;玉竹、花粉生津解渴;生扁豆、生甘草益气培中、甘缓和胃;冬桑叶轻宣燥热。全方甘寒生津,清养肺胃。对于胃阴虚兼有燥热之象,如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干咳少痰等症状较为适宜。用量一般为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一贯煎出自《续名医类案》,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枸杞子滋养肝阴与肾阴;当归养血和营;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虽性苦寒,但与大量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该方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也可用于胃阴不足兼肝郁气滞的情况。对于胃脘疼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常用量为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克,生地黄18 - 30克,枸杞子9 - 18克,川楝子4.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养胃汤是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的方剂,由石斛、太子参、山药、黄精、百合等药物组成。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太子参补气生津;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诸药合用,能有效滋养胃阴,增强脾胃功能。对于胃阴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胃脘隐痛、口干少津等症状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具体用量可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一般石斛10克、太子参15克、山药20克、黄精15克、百合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中药方子调理胃阴虚,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辨证用药,以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