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当烫伤部位出现水泡时,及时且正确的处理至关重要。首先要做的是迅速降温。烫伤后应立即将烫伤部位放在流动的冷水中冲洗,水温保持在 15 - 20℃为宜,冲洗时间一般为 15 - 30 分钟。这一步骤能有效降低烫伤处的温度,减轻热力对皮肤深层组织的进一步损伤,还能缓解疼痛。若没有流动冷水,也可用干净的湿毛巾冷敷,但需注意及时更换,以保持低温状态。
判断水泡的大小是决定后续处理方式的关键。一般来说,较小的水泡直径通常在 1 厘米以下,这类水泡皮肤的完整性相对较好,自身的修复能力能够逐渐将其吸收。而较大的水泡直径往往超过 1 厘米,里面含有较多的液体,自行吸收较为困难,且容易受到外力挤压而破裂,增加感染的风险。准确判断水泡大小,才能为后续处理提供正确的依据,避免因处理不当而导致伤口愈合缓慢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对于较小的水泡,通常不需要挑破。保持水泡的完整性有助于保护创面,减少感染的机会。可以用碘伏轻轻消毒水泡及周围的皮肤,消毒时要注意从水泡边缘向周围擦拭,避免将细菌带入水泡内。消毒后,涂抹一些烫伤膏,如湿润烧伤膏等,它能起到清热解毒、止痛生肌的作用。然后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进行包扎,包扎时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之后要注意观察水泡的变化,如果水泡没有增大、疼痛减轻,说明处理得当,可继续按照此方法护理。
大水泡由于自行吸收困难,在严格的消毒条件下可以挑破。首先要准备好消毒过的针或剪刀等工具,可将其放在酒精中浸泡一段时间进行消毒。然后用碘伏对水泡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要稍大一些。接着用消毒后的针在水泡的低位轻轻挑破一个小孔,让里面的液体慢慢流出,但要注意不要撕去水泡的表皮,因为它可以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液体流出后,再次用碘伏消毒,涂抹烫伤膏,最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在处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烫伤水泡处理后,后续的护理也不容忽视。要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细菌滋生。如果纱布被渗出液浸湿,应及时更换。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伤口,影响愈合。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伤口的修复。同时,要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避免烫伤部位受到摩擦和挤压。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