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体温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一般来说,腋下体温的正常范围在36℃ - 37℃。然而,体温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时间、活动、饮食等。清晨时体温相对较低,午后则可能略高。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就被视为体温异常。体温异常可分为发热和体温过低两种情况,它们都可能是身体出现问题的信号,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发热是体温异常中较为常见的情况。根据发热的程度,可分为低热(37.3℃ - 38℃)、中度发热(38.1℃ - 39℃)、高热(39.1℃ - 40℃)和超高热(40℃以上)。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感染是最常见的因素,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如感冒、流感、肺炎等。此外,非感染性因素也可能导致发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中暑、药物热等。当身体受到这些因素的刺激时,体温调节中枢会失调,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发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轻度发热时,可能仅有轻微的不适,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随着体温的升高,症状会逐渐加重,可能出现寒战、出汗、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等。高热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惊厥等严重情况,尤其是儿童更容易发生惊厥。长期发热会对身体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它会消耗身体大量的能量,导致身体虚弱;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能影响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
体温过低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一般认为体温低于35℃即为体温过低。导致体温过低的原因有很多,环境因素是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时间处于寒冷的环境中,身体散热过多,就可能导致体温过低。此外,某些疾病也可能引起体温过低,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严重的营养不良、低血糖等也会影响身体的产热能力。体温过低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它会使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减慢,导致心率减慢、呼吸变浅、血压下降等,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当发现体温异常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发热患者,如果是低热,可以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湿毛巾敷额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同时让患者多喝水,以补充水分和促进散热。如果体温较高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对于体温过低的患者,应立即将其转移到温暖的环境中,给患者添加衣物、毛毯等进行保暖,也可以让患者喝一些温热的饮料。如果体温过低是由疾病引起的,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总之,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体温异常,对于保障身体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