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花,又称蝉花、蝉茸虫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属于虫生性药用真菌,是蝉拟青霉菌寄生在蝉若虫上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其功效与作用既有传统中医理论的支撑,也有现代药理研究的验证,主要包括疏散风热、透疹、熄风止痉、明目退翳、补肾益肺、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疲劳、抗衰老及改善肾功能等。金蝉花的使用方法多样,从传统煎服、泡茶、炖煮到现代制剂如胶囊、片剂等均有广泛应用,但需严格遵循剂量规范和炮制要求。同时,金蝉花也有明确的禁忌人群和注意事项,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寒性体质者、感冒发热者及内出血患者等均不宜服用。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长期过量服用,并注意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降糖药、免疫抑制剂和抗凝药等。
一、金蝉花的功效与作用
传统中医理论
金蝉花作为传统中药材,已有1600多年的应用历史,最早记载于南北朝雷敩的《雷公炮炙论》中。其性味归经为甘、寒、无毒,归肝、心、肺、肾经(不同地方标准略有差异,如重庆归肝、心经,浙江归肝经)。在中医理论中,金蝉花主要功效包括:
1. 疏散风热:用于治疗风热咳嗽、发热、头昏、咽痛、麻疹不透等外感风热症状。其性寒可清热解毒,对风热头痛、肺热咳嗽有明显效果。
2. 透疹止痒:对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小儿皮肤瘙痒、湿疹等有显著疗效。宋代《本草衍义》记载:"西川有蝉花,乃是蝉在壳中不出而化为花,自项中出。又,壳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甚良。"
3. 熄风止痉:主治小儿惊风、夜啼心悸、手足抽搐等惊痫症状。隋唐甄权《药性论》记载:"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瘈,夜啼心悸。"
4. 明目退翳:对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夜盲症、视力模糊等眼疾有显著改善作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蝉花可治疗惊痫,夜啼心悸,功同蝉蜕。"
5. 补肾益肺:适用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肾脏疾病,以及肺虚咳喘、呼吸困难等肺部症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团队研究证实,金蝉花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有良好疗效,能降低血、尿肌酐,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改善血清蛋白含量,减少尿蛋白排出。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金蝉花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多糖(21.73%~24.16%)、虫草酸、虫草素、腺苷(135mg/g)、氨基酸(19.76%)、麦角甾醇及多种微量元素。这些成分使其具有以下现代药理作用:
1. 免疫调节:金蝉花多糖能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虫草素则能选择性杀伤异常免疫细胞,对体液免疫有双向调节作用,高剂量可能引起免疫抑制。
2. 抗肿瘤:虫草素通过干扰RNA合成(如3'-ATP抑制mRNA成熟)、阻断DNA双螺旋碱基对及抑制酪氨酸激酶(TPK)活性,减少癌细胞增殖与转移。苏州医科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临床应用证实,金蝉花对消化道肿瘤,特别是胰腺癌,疗效独特,可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减轻白细胞减少、脱发、食欲减退等副作用。
3. 护肝肾:金蝉花能保护肾小管Na?-K?-ATP酶,减轻细胞溶酶体和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肾血流动力学,减轻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凝固性,对肾间质小管病变有显著疗效。同时,其多糖和虫草酸成分可改善肝细胞微循环,降低肝损伤标志物。
4. 抗疲劳与镇静催眠:金蝉花水煎剂能延长小鼠游泳时间,显著提高常压缺氧和高温条件下的存活时间,显示其抗疲劳作用。此外,其生物碱成分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增加GABA合成,延长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所致睡眠时间,提高阈下催眠量入眠率,对失眠、焦虑有显著改善作用。
5. 降糖降压:金蝉花含有的多糖和虫草酸成分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及改善微循环,对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韩国学者Chen等通过单盲、随机、平行和安慰剂组试验评估了人工培养的蝉花虫草菌丝体粉(1.05 g/d)持续3个月的降糖效果,结果证实其能有效维持高血糖患者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6. 抗氧化与抗衰老:金蝉花水提取物高剂量组对雄性果蝇寿命有延长作用,蝉拟青霉菌丝体多糖能改善老龄大鼠低下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过程。
二、金蝉花的常见使用方法
金蝉花的传统使用方法与现代制剂相结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应用方式,具体如下:
传统使用方法
1. 煎服:金蝉花需冷水浸泡后文火久煎(40分钟以上),用量一般为3-9g。常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使用,如与黄芪、当归、党参等补益药材同用增强补肾益精效果;与茯苓、麦冬、黑米等配伍制成"金蝉花神仙粥",适用于高血脂、高胆固醇、冠心病、老年性水肿患者。《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要白花全者。收得后于屋下东角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碾细用之。"
2. 泡茶:将干燥或新鲜金蝉花10g(约7-8个)置入容器,用冷水浸泡后,注入清水适量,隔水蒸煮约40分钟。此法简单有效,常用于风热咳嗽、目赤肿痛、肾虚乏力等症状的调理。
3. 炖煮药膳:金蝉花与肉类食材同炖,能增强滋补效果。常见配方包括:
- 金蝉花老鸭汤:金蝉花5-8只+老鸭半只+姜片,文火炖3小时以上,具有滋阴清热、补肾益精的功效。
- 金蝉花土鸡汤:金蝉花5-8只+土鸡半只+火腿,慢炖3-5小时,适用于壮阳补肾、填精益髓。
- 金蝉花清蒸乳鸽:金蝉花3-5只+乳鸽1只+党参、白莲子,隔水蒸3小时,能补益元气、生津安神。
- 枸杞猪腱煨金蝉花:金蝉花3-5只+枸杞5g+猪腱250g+姜片,文火炖2-3小时,益精壮阳、养肺明目。
4. 泡酒:金蝉花与当归、枸杞、人参等配伍,用55°-60°纯粮白酒密封浸泡6个月以上,每日饮用量不超过30ml。此法能增强其抗疲劳、壮阳补肾功效,但需避免使用食用酒精勾兑的白酒。
5. 外敷:取嫩花和叶片捣烂,直接涂于湿疹、皮肤瘙痒或疮疹处,每日更换。此法主要用于皮肤炎症和外伤感染的调理。
现代制剂方法
1. 胶囊/片剂:金蝉花研磨成粉后与微晶纤维素、乳糖等辅料混合(药辅比1:1),制成胶囊,每粒含核苷类成分≥3.231mg/g。江苏大学研究团队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明确质量控制指标,便于标准化剂量(每日3-5g)。
2. 孢子粉:从子实体顶端的乳白色孢子粉中分离,含多糖、虫草素等活性成分精华,可直接冲服或加入保健品中使用。人工培养品安全性更高,无重金属污染。
3. 注射剂:目前尚未明确国家批准的金蝉花注射剂型,需进一步验证相关研究。
使用注意事项
1. 剂量规范:煎服3-9g,研末冲服3-5g,泡酒需控制每日用量(不超过30ml)。长期服用建议每月3-5次,不可天天服用。
2. 炮制要求:野生金蝉花需"浆水煮一日"去土,人工培养品可直接使用但需确保无霉变。使用前应去除外层硬壳,保留虫体及菌丝体。
3. 储存方法:晒干后冷藏保存,使用前取出浸泡洗净。避免潮湿环境导致霉变或虫体毒性释放。
三、金蝉花的主治范围及适用情况
中医证型与主治
金蝉花针对不同中医证型有特定主治效果:
1. 风热证: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昏、咽痛、麻疹不透等症状。传统用于风热感冒、肺热咳嗽,现代研究证实其对热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湿疹也有显著效果。
2. 惊风证:主治小儿惊风、夜啼心悸、手足抽搐等惊痫症状。金蝉花能稳定神经细胞膜电位,防止异常放电,抑制中枢神经兴奋性,对癫痫、破伤风等引起的抽搐有良好疗效。
3. 肝肾阴虚证:适用于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等肝肾阴虚症状。金蝉花能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改善肾功能,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程。
4. 气阴两虚证:适用于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金蝉花能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预防动脉硬化,对糖尿病并发症有辅助防治作用。
现代疾病分类与适用情况
1. 肾脏疾病:
- 慢性肾衰竭:金蝉花能改善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血色素升高),延缓肾纤维化,贾奇等研究显示其高剂量组疗效优于冬虫夏草。
- 糖尿病肾病:通过改善肾小管病理损伤,保护Na?-K?-ATP酶功能,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延缓肾小球硬化。王玉芹等团队研究证实其临床有效。
2. 代谢疾病:
- 2型糖尿病:复方蝉花片(蝉花子实体、葛根提取物)能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韩国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其安全有效。
- 高血压/高血脂: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临床数据显示其能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酯。
3. 神经系统疾病:
- 失眠/焦虑:腺苷和生物碱增强GABA合成,改善睡眠质量,适用于长期熬夜、失眠多梦人群。
- 抑郁/帕金森病:缓解震颤、抑郁情绪,延缓神经退行性病变,对防止老年痴呆有一定保健作用。
4. 肿瘤辅助治疗:
- 放化疗支持:减轻白细胞减少、脱发、食欲减退等副作用,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
- 抑制转移:虫草素干扰RNA合成,多糖调节免疫微环境,减少癌细胞扩散与转移。
四、金蝉花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
金蝉花虽功效多样,但并非人人适用,以下人群应禁用或慎用:
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健康,导致发育不良或过敏风险。医书记载"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儿不宜吃,不利于宝宝和孩子生长发育。"
2. 儿童: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使用后可能出现不适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少量使用。
3. 寒性体质/脾胃虚寒者:金蝉花性寒,可能加重腹泻、腹痛、胃寒、畏寒怕冷等症状。医书记载"金蝉花性凉,寒性体质者使用,会加重病情,脾胃虚寒者饮用后,可能会导致胃肠虚弱加重。"
4. 过敏体质者:部分人群对蝉蛹所含的特异性蛋白过敏,可能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宁波市第二医院中药房傅厚道主任指出"对蝉花过敏的人群也不宜服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5. 感冒发热者:金蝉花性寒,可能加重表证,导致病情恶化。医书记载"风热感冒、风热头痛者,使用金蝉花,会加重咳嗽、头痛等症状。"
6. 内出血/脑出血患者:金蝉花可能加剧出血倾向,特别是脑出血患者。医书明确记载"内出血、脑出血等人群不要吃金蝉花,会有加重病情的可能。"
7. 风湿类疾病患者:需减量或慎用,可能加重关节炎症。35健康网指出"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减量服用"。
8. 自身免疫病患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金蝉花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干扰治疗,加重疾病。
9. 实火或邪胜者:金蝉花的寒凉性质可能抑制正气,加重高热、便秘等实火症状。
食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1. 汤渣不可食用:金蝉花煲汤时,汤渣(虫体部分)含神经毒素或残留毒性,可能导致中毒。宁波市第一医院ICU副主任医师王医生提醒:"蝉花汤渣有一定毒性,不宜食用。"有案例报道误食汤渣后出现肚痛、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
2. 避免过量:每日建议不超过6只,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肝肾损伤。宁波市第二医院傅厚道主任指出"金蝉花一次不可多吃,每天食用最好控制在6只之内。"医书记载"金蝉花性寒,不宜与寒性食物同用,以免加重体内寒气。"
3. 药物相互作用:
- 降糖药:金蝉花可能降低血糖,与降糖药联用可能导致低血糖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 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类药物,金蝉花可能增强免疫功能,干扰免疫抑制治疗,加重排斥反应。
- 抗凝药:如华法林等,金蝉花中的虫草素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出血风险。
- 寒性药物:如黄连、黄芩等,与金蝉花同用可能加重脾胃虚寒。
4. 体质辨证:需结合中医证型使用,如阴虚火旺者可用,但阳虚寒证者禁用。医书记载"金蝉花性寒,阳虚寒证者使用,会加重病情。"
5. 储存规范:人工培养的金蝉花虽安全性高,但仍需晒干后冷藏保存,避免潮湿导致霉变。野生金蝉花易腐烂霉变,需及时处理,否则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
6. 疗程限制:建议至少服用3个月后确定效果,不可急于求成。慢性肾脏病患者服用3个月后,若指标好转可继续,若无变化需查明原因或调整方案。
五、金蝉花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临床试验与统计数据
金蝉花的临床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肾脏保护和抗肿瘤领域:
1. 肾脏保护:金周慧等团队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显示,金蝉花菌丝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制明确,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有良好疗效。贾奇等研究(2021年)发现,蝉花高剂量组(0.35 g/mL)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的治疗效果优于冬虫夏草组。
2. 糖尿病治疗:王玉芹等团队(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实,复方蝉花片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且安全。韩国学者Chen等(单盲、随机、平行和安慰剂组试验)评估人工培养的蝉花虫草菌丝体粉(1.05 g/d)持续3个月的降糖效果,结果证实其能较好地维持血糖水平。
3. 抗肿瘤研究:苏州医科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临床应用证实,金蝉花对消化道肿瘤,特别是胰腺癌,疗效独特。虫草素对人鼻咽癌KB细胞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等具有抑制作用,其抗肿瘤机制包括干扰RNA合成、阻断DNA双螺旋碱基对及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
研究局限性与争议
1. 糖尿病应用争议:部分研究认为金蝉花可能辅助降糖,但39健康网指出"糖尿病患者使用,会导致血糖升高,加重病情。"需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与剂量关系,可能高剂量或配伍不当导致血糖波动。
2. 肝肾毒性研究不足:虽有研究指出金蝉花需通过肝肾代谢,但缺乏长期临床数据支持其肝肾毒性。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大鼠连续28天服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人体长期使用仍需谨慎。
3. 神经保护研究初步:虽提及金蝉花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作用,但缺乏具体临床数据支持,需更多研究验证。
六、金蝉花的真伪鉴别与选购建议
真伪鉴别
市场上常见的金蝉花品种混杂,需谨慎鉴别:
1. 正品特征:金蝉花的根是蝉的幼虫体,花是从单个或是2-3个蝉幼虫头部生长出来的,约一寸多长,从顶端分枝开花,花粉为乳黄色(蝉花孢子粉)。虫体表面灰褐色至棕黄色,外披灰白色菌丝,折断面粗糙充满松软的内容物。
2. 类蝉花鉴别:蝉花品种众多,因感染的真菌种类不同,可出现数十种与金蝉花相似的类蝉花。如柳蝉或鸣蝉感染真菌形成的"类金蝉花",或大黄蜂感染形成的"蜂毒虫草"等。这些类蝉花可能含有剧毒,食用后会导致腹泻、呕吐、晕厥甚至神经麻痹。
3. 霉变鉴别:野生金蝉花生长在潮湿环境,易腐烂霉变。若发现金蝉花发霉,应立即丢弃,因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不会轻易被高温杀死,可能引发中毒。
选购建议
1. 选择人工培养品:国家卫健委已于2021年初批准蝉花子实体为"新食品原料",人工培养的金蝉花含甘露醇2.18%、多糖21.73%、氨基酸19.76%、虫草素0.005%、腺苷0.05%,与天然冬虫夏草相似,但砷、汞、铅等有毒重金属没有检出,安全性更高。
2. 注意储存条件:购买后应晒干后冷藏保存,避免高温潮湿环境导致霉变。使用前需充分浸泡并去除外层硬壳。
3. 避免自行采摘:金蝉花生长在竹林等特定环境中,且外形与泥土相似,民间自行采摘易误食类蝉花或霉变品。如台州6人中毒案例,因误食大黄蜂寄生形成的类蝉花而导致严重后果。
七、金蝉花的使用建议与注意事项总结
使用建议
1. 体质适配:金蝉花性寒,适用于阴虚火旺、风热证型患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失眠、焦虑等。阳虚寒证者应禁用,以免加重病情。
2. 规范使用:首次使用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如3g),观察身体反应,无不适后再逐渐增加。长期服用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血糖、血压等指标。
3. 配伍优化:根据病症选择配伍药材,如肾病可与黄芪、当归、党参配伍增强疗效;失眠可与酸枣仁、柏子仁等安神药材同用。
4. 炮制规范:无论煎服还是泡茶,均需充分煎煮(40分钟以上)以释放有效成分,避免"开水泡着喝"的简单方式。
注意事项
1. 避免自行用药:金蝉花虽为传统中药材,但使用需遵医嘱,不可自行采摘或过量服用。如39健康网强调"金蝉花不能晒吗?能晒,但需规范处理,不可长期大量服用。"
2.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若同时服用降糖药、免疫抑制剂或抗凝药,应咨询医生调整剂量,避免不良反应。民福康网站指出"金蝉花可能会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
3. 注意疗程控制:慢性疾病需至少3个月观察疗效,不可急于求成。如慢性肾病患者服用3个月后,若指标好转可继续,若无变化需调整方案。
4. 避免汤渣食用:煲汤时,只喝汤汁,不可食用虫体部分(汤渣),因其含有神经毒素或残留毒性,可能导致中毒。
5. 定期监测指标:长期服用者应定期检查血肌酐、尿素氮、血糖、血脂等指标,评估疗效并及时调整方案。
八、金蝉花与冬虫夏草的比较
金蝉花与冬虫夏草同属虫草科,但存在显著差异:
1. 价格与可获得性:金蝉花价格仅为冬虫夏草的三百分之一,且人工培养技术成熟(如浙江泛亚生物医药公司成功培植),更容易获得。
2. 成分比较:金蝉花的虫草酸和腺苷含量均高于冬虫夏草,多糖含量与之接近。人工培养的金蝉花无重金属污染,安全性更高。
3. 适用人群:金蝉花性寒,更适合阴虚火旺体质患者;冬虫夏草性温,更适合肾阳虚患者。两者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侧重,不可盲目替代。
4. 使用限制:金蝉花对寒性体质者禁忌更严格,而冬虫夏草对阴虚体质者也有一定禁忌。需根据个体体质选择使用。
九、金蝉花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随着对金蝉花研究的深入,其应用前景广阔:
1. 新药开发:金蝉花多糖、虫草素等成分在免疫调节、抗肿瘤和肾保护方面的潜力巨大。瑞士诺华制药公司已基于虫草酸开发治疗囊胞性纤维症的药物Bronchitol,瑞典Plantamed AB公司利用蝉花菌粉开发了Cikaria蝉花虫草片。
2. 功能食品:金蝉花于2021年被国家卫健委批准为"新食品原料",其在降糖、补肾、助眠等方面的功效使其成为功能食品的理想原料。如元亨尚儒生活馆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发的"蝉花虫草纯粉"、"蝉花黄精膏"等产品已上市。
3. 临床研究扩展:目前金蝉花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初步研究显示其潜力,未来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同时,其在代谢综合征、红斑狼疮等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值得深入探索。
4. 标准化生产:人工培养技术的改进(如DEAE-52阴离子柱色谱分离纯化多糖)将提高金蝉花的质量稳定性,减少自然变异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保障。
十、金蝉花的使用误区与科学认识
常见误区
1. "金蝉花无毒"观念:虽然古代医书记载"甘,寒,无毒",但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中毒案例。如台州6人因误食大黄蜂寄生形成的类蝉花而中毒,2人住进ICU。因此,"无毒"不意味着可随意使用。
2. "金蝉花可天天服用":尽管金蝉花功效显著,但中医强调"物极必反",长期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肾负担加重。医书建议"金蝉花不能天天吃,每月3-5次即可。"
3. "金蝉花可替代降糖药":部分研究显示金蝉花有降糖作用,但不可替代正规降糖药物。39健康网明确指出"金蝉花不能作为降糖药的替代品,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科学认识
1. 免疫调节的双面性:金蝉花对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低剂量促进免疫,高剂量可能抑制免疫。临床应用中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
2. 神经保护机制:金蝉花中的腺苷和生物碱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提高GABA合成,从而改善睡眠质量并缓解神经退行性病变。但其对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的治疗效果仍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
3. 肾脏保护作用:金蝉花能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延缓肾小球硬化,其机制包括保护Na?-K?-ATP酶功能、减轻溶酶体和脂质过氧化损伤等。对慢性肾衰竭患者,金蝉花可提高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和免疫力,但不能逆转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
4. 抗肿瘤的辅助性:金蝉花虽具有抗肿瘤作用,但需强调其作为放化疗辅助治疗的地位,不能替代手术、放疗等主流治疗方法。
十一、结论
金蝉花作为传统中药材,其功效与作用既有中医理论的支撑,也有现代药理研究的验证。其主要功效包括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熄风止痉、明目退翳、补肾益肺等,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免疫调节、抗肿瘤、护肝肾、抗疲劳、抗衰老及降糖降压等多重作用。在使用方法上,金蝉花可通过煎服、泡茶、炖煮药膳或制成现代制剂如胶囊、片剂等灵活应用,但需严格遵循剂量规范和炮制要求。同时,金蝉花也有明确的禁忌人群和注意事项,如孕妇、儿童、寒性体质者及感冒发热者均不宜服用,且需避免与寒性药物同用,长期服用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随着人工培养技术的成熟和临床研究的深入,金蝉花作为"平民虫草"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在慢性病防治和健康养生领域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