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黄卷属于解表药与清热药。根据其性味归经及功效,它既能透邪解表,又能清利湿热,适用于治疗暑湿、湿温等病症。大豆黄卷作为一种中药材,因其具有解表祛暑和清热利湿的功效而被归类为解表药与清热药。这意味着它可以用来缓解因外感风寒或暑湿引起的发热、恶寒等症状,同时也能够帮助清除体内湿热,改善胸闷脘痞、肢体酸重等问题。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大豆黄卷常用于处理由湿热引起的各种不适,特别是在夏季感冒、湿温初起的情况下表现尤为突出。
大豆黄卷。
该药材还被称为大豆卷、大豆蘖、黄卷、卷蘖、黄卷皮、豆蘖、豆黄卷、菽蘖等,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了其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广泛认知度。
大豆黄卷来源于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 的成熟种子。这种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秋季采收时,选取肥壮饱满的大豆种子进行炮制,以供药用。
大豆是一种典型的草本植物,高度可达60至180厘米不等。它的茎部粗壮且密布褐色长硬毛;叶片为三出复叶结构,顶生小叶呈菱状卵形,侧生小叶则较为狭小;花序为总状花序,腋生,花朵颜色多为白色或淡紫色;果实为带状长圆形的荚果,内含2到5颗种子,种子形状从卵形到近球形不等,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
大豆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尤其是在东北、华北、华东以及西南等地更为常见。此外,由于其适应性强,大豆也被广泛引种于世界各地的不同气候条件下。
大豆黄卷通常在秋季种子成熟后开始制作。首先选择健康的种子浸泡水中直至膨胀,然后放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覆盖湿布并每日淋水两次,促使种子发芽。当芽长至0.5~1厘米时,取出晾干即成大豆黄卷。
干燥后的成品略呈肾形,长约8毫米,宽约6毫米。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皱缩,一侧有明显的脐点;一端有弯曲胚根。外皮质脆易破裂或脱落,内部子叶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大豆黄卷味甘,性质平和,归脾、胃、肺经。这意味着它可以用于调节这三个脏腑的功能,特别是在涉及到解表祛暑、清热利湿等方面。
大豆黄卷的主要功效在于解表祛暑、清热利湿。它可以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湿温初起、发热汗少、胸闷脘痞、肢体酸重、小便不利等症状。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大豆黄卷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用于病毒性感冒、流感的辅助治疗。
临床上,大豆黄卷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来增强疗效。例如,它可以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于湿热兼有表症的情况;也可与半夏、茯苓、黄芩、滑石、通草等同用,治疗暑湿或湿温口渴胸闷、身热不扬、小便短赤等问题。推荐用量为9~15克,可通过煎汤的方式服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豆黄卷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如天门冬酰胺、胆碱、黄嘌呤及次黄嘌呤,另含钙、钾、硅等矿物质。此外,还包含大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这些成分赋予了大豆黄卷抑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
大豆黄卷中含有多种有效物质,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氨基酸:如天门冬酰胺、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
- 生物碱:如胆碱。
- 嘌呤类化合物:如黄嘌呤、次黄嘌呤。
- 矿物质:如钙、钾、硅等。
- 其他成分:还包括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
尽管大豆黄卷有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限制。例如,它不宜与五参、龙胆同时使用;对于体质特别虚弱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小心使用。另外,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建议按照医嘱适量使用。
- 配伍(13味):大豆黄卷15克、紫苏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薄荷6克。
- 解析:
- 大豆黄卷: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
- 藿香:化湿止呕,发表解暑。
- 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
-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 白术:健脾燥湿,增进食欲。
- 甘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
- 生姜:温中散寒,增进食欲。
-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 薄荷:疏散风热,清凉解表。
- 整体功效:此方专治暑湿感冒,通过综合调理脾胃功能,达到解表祛暑、清热利湿的效果,同时改善全身状况。
- 配伍(9味):大豆黄卷12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滑石15克、通草10克、车前子10克、竹叶6克、甘草6克、芦根30克。
- 解析:
- 大豆黄卷: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
- 通草:利水渗湿,通乳。
- 车前子:利尿通淋,明目。
- 竹叶:清心除烦,利尿通淋。
- 甘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
-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 整体功效:此方适用于湿温初起阶段,旨在快速清除体内湿热,减轻发热、口渴、尿赤等症状,促进康复进程。
- 配伍(11味):大豆黄卷15克、泽泻15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木瓜10克、薏苡仁15克、车前子10克、甘草6克。
- 解析:
- 大豆黄卷: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通淋。
- 猪苓:利水渗湿,消肿。
-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 白术:健脾燥湿,增进食欲。
-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 车前子:利尿通淋,明目。
- 甘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
- 整体功效:此方针对水肿胀满问题,能够有效排除体内多余水分,缓解腹部胀满感,恢复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 配伍(7味):大豆黄卷12克、秦艽10克、防己10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桑寄生15克。
- 解析:
- 大豆黄卷: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 秦艽:祛风湿,清虚热。
- 防己:祛风湿,止痛。
-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 羌活:散寒止痛,祛风胜湿。
- 独活:祛风湿,止痛。
- 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
- 整体功效:此方专门用于治疗湿痹引起的筋骨疼痛,通过驱除湿邪,疏通经络,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同时增强关节灵活性。
- 配伍(6味):大豆黄卷15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细辛6克、蔓荆子10克、藁本10克。
- 解析:
- 大豆黄卷: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 蔓荆子:疏风散热,明目退翳。
- 藁本:祛风胜湿,散寒止痛。
- 整体功效:此方专治头部风湿痹证,通过驱除风寒湿邪,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头痛症状,恢复头部舒适感。
- 配伍(4味):大豆黄卷10克、蝉蜕6克、钩藤10克、僵蚕10克。
- 解析:
- 大豆黄卷: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
- 钩藤:平肝息风,清热定惊。
- 僵蚕:祛风解痉,化痰散结。
- 整体功效:此方特别适合小儿撮口症状,通过清热解表,平肝息风,有助于迅速缓解病情,保证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