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范畴里,CAP有着特定且重要的指代。CA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 Acquired Pneumonia)的英文缩写。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它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引发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种类繁多。细菌方面,肺炎链球菌是最为常见的致病菌,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体在免疫力下降时容易被感染。流感嗜血杆菌也是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较为多见。病毒则以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为主,这些病毒在冬春季节容易流行,感染后可能导致严重的肺部炎症。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也不容忽视,它们引起的肺炎症状相对较轻,但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甚至更高,发热的热型也各不相同。咳嗽、咳痰是常见症状,痰液的性状可能因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肺炎链球菌感染时可能出现铁锈色痰,而病毒感染时痰液可能相对较少。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胸痛,疼痛程度不一,在咳嗽或深呼吸时可能会加重。此外,患者可能感到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表现。
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的接触史、是否有感冒等前驱症状。体格检查时,会重点听诊肺部,判断是否有啰音等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血常规可以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数量变化,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和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肺部的病变情况,确定炎症的部位和范围。此外,痰培养、血培养等检查可以明确病原体,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主要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细菌感染,常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同时,还会给予止咳、化痰、退热等对症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症状。预防社区获得性肺炎也非常重要,平时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在流感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以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减少感染的风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也有助于预防感染。